耀海云

客服电话:17348810739

总访问量:487861

微信扫一扫

扫一扫关注

冯建军: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三维”话语体系

   2024-04-09 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1610
导读

教育学话语、教育话语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就现有成果看,从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研究教育学学术话语的比较多,研究教育话语的比较少。就教育话语而言,研究高等教育话语的比较多,基础教育话语则鲜有人研究。其实,缺少教育话语体系,也就难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国教育学主要指向基础教育的教育学,因此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它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提供话语资源,更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

教育学话语、教育话语是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就现有成果看,从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角度研究教育学学术话语的比较多,研究教育话语的比较少。就教育话语而言,研究高等教育话语的比较多,基础教育话语则鲜有人研究。其实,缺少教育话语体系,也就难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国教育学主要指向基础教育的教育学,因此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研究,它不仅为建设中国特色教育学提供话语资源,更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价值引导。

一、建构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坚定教育自信之需

话语体系不只是话语表达方式,还包括话语表达的内容,即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可以是个人的,但要成为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必须代表国家,反映国家的意志。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是国家话语,是国家关于基础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的表达。在国家意义上,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内代表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认识,对于基础教育发展具有指引作用;二是对外代表着国家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因此,在这两个意义上,认识基础教育话语体系的重要性,是建设教育强国之需,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之需。

建设教育强国之需。教育强国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以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1]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世界发达国家,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既有与西方国家教育强国的共同性,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特殊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什么作用?基础教育强国有哪些表现和特征?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治理等方面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总结中国基础教育创新性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决策咨询和实践帮助,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因此,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离不开基础教育话语体系。

坚定教育自信之需。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 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悠久的历史所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来自于社会主义革命所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话语体系是文化自信之基础,教育话语是教育自信之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突破性成就。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育英学校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是好的,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世界上是有优势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把自己好的东西坚持好,把国外好的东西借鉴好。[3] 但是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滞后于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之中,不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主张。构建中国特色基础教育话语体系,坚定教育自信,必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实践,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现象”,[4] 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话语体系及其构成,可以有多个维度。本文对基础教育话语提出三个维度,即理论话语、政策话语和实践话语。三个维度是有顺序的,首先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其次是把理论转化为政策,最后是政策落实为实践,三个方面自上而下构成基础教育话语的内在逻辑体系。

二、价值引领: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理论话语

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理论话语的根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结合。它源于毛泽东教育思想,形成于邓小平教育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理论,创新发展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5]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实践和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讲话中提出的“九个坚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话语的核心思想。

教育可以分为宏观教育事业和微观教育活动两个层面,由此教育理论也可以分为宏观教育理论和微观教育理论。宏观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关注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对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微观教育理论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关注课程、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如何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就宏观教育理论话语而言,关注教育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从近代教育救国,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巩固政权稳定;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服务。新时代提出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挥教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的整体功能。从近代教育救国到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到新时代教育强国,教育在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中国教育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教育始终面向人民群众,从新民主主义时期为工农大众服务,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坚守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从“有学上”的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到新时代“上好学”的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促进教育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的需求。这些都是区别于西方国家,彰显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性的教育话语。

就微观教育理论话语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把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与不同时期中国教育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德智体”“德智体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等教育目的。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从“实施素质教育”到“发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也在变化,从最初作为“应试教育”对立面的素质教育,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到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体系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也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提升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突出素质教育的德育内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不尽相同”“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6]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yhy.com/news/show.php?itemid=48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1111@qq.com。